(广西讯)早在2000多年前,中国汉代使团就从广西合浦港沿北部湾海岸远航,陈列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波斯陶壶、玛瑙琉璃制品等,诉说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。而今,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等一批批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广西北部湾港码头装箱,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,运往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,成为外贸“新三样”。

“广西处在‘一带一路’交汇对接和陆海统筹的重要节点、关键区域,10年来,我们立足区位优势,积极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促进经贸合作,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,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,打通开放发展的‘任督二脉’。”近日,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厅长杨春庭接受采访时说。
   10年来,广西与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外贸进出口额由2013年的1115.1亿元(人民币,下同)增长到2022年的3459.4亿元。2023年1—8月,广西与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外贸进出口额2591.1亿元,同比增长45.9%。
 
  高质量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成效显著
 
   2013年以来,广西依托中国—东盟博览会、中国—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高能级开放平台,强化“南宁渠道”作用,推进服务贸易国际合作示范区、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示范区、智慧口岸试点等重大项目建设,全力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。10年来,广西企业对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共备案或核准境外(非金融类)投资企业及机构累计246家,实际对外投资额累计23.5亿美元,同比增长566%,涉及制造、房地产、农林渔牧等行业。广西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开展承包工程业务,累计签订合同209份,金额41.2亿美元,其中在东盟国家工程完成营业额29亿美元,主要分布在泰国、越南、印度尼西亚等国家。

同时,广西深化与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合作机制建设。中(中国)马(马来西亚)携手打造的“两国双园”,开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对方互设园区、联袂发展的先河。

目前,位于广西的中马钦州产业园推动实现马来西亚毛燕输华常态化,建成了中国—东盟燕窝跨境产业链,构建了包括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等行业的现代产业体系。马中关丹产业园“港口-产业-园区”协同发展模式不断优化。通过“两国双园”的合作互动发展,带动双方港口互动互通,将中国钦州港和马来西亚关丹港缔结为“姊妹港”,共同打造成为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。

  广西还与新加坡合作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,广西北部湾港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76条,辐射范围涵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。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运行6年来,累计开行30000列。

  此外,广西推动建立广西—文莱经济走廊,与越南、柬埔寨签订加强经贸领域合作备忘录,在多领域开展合作。深入推进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,高质量对接实施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。
 
  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
 
  “今年初,我们在中国(广西)自由贸易试验区引入首台12英寸晶圆光刻设备,生产的晶圆片等产品畅销海内外。接下来,将面向东盟市场,建设更多生产线。”广西华芯振邦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赖泽联说。

  看好广西面向东盟开放的优势,长期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赖泽联,与业内知名台湾团队合作,到广西创业。

  赖泽联表示,广西自贸试验区与东盟陆海相连,产品运往越南、泰国等东盟国家时间短、物流成本低。接下来,公司将优化产品结构,提高生产能力,争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。

  同样在中国(广西)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钦州产业基地,不久前通过SGS碳中和认证,获得“达成碳中和宣告核证证书”,成为“零碳工厂”,新材料等产品销往全球各地。

  广西中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袁旬表示,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已开通前往全球各地的航线,便利了产品进出口,公司计划在广西打造“一带一路”示范园区和全球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。

  借助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,广西聚焦贸易投资、跨境资金、运输往来、要素资源、人员进出自由便利,开展制度创新,建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先行区和试验田,产业开放力度和竞争优势得到极大提升。中国(广西)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,共吸引超9万家企业入驻,是成立时的23倍。

  未来,广西将打造中国—东盟产业合作区等重大开放平台,高水平建设中国(广西)自由贸易试验区,推动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,深化与东盟国家在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领域的合作,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,加快边境智慧口岸建设,扩大与东盟国家进口,高水平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(林浩/文)